close
香港蘋果日報
2010年7月21日
《邊緣》的副題是「沒有季節的廢墟」,這名字改自四十多年前日本黑澤明的電影《沒有季節的小墟》。電影講一個智障的孩子,幻想自己是個電車司機,每天準時在貧民窟垃圾場邊風雨無阻地開着虛無的電車,心懷着對未來世界的美好希望。智障的人和清醒的人,到底哪一種人更幸福?正如問「蘇格拉底快樂還是豬快樂」一樣,答案不言而喻。我也在開着虛無的電車,可惜我非智障。
基於數十年對中國政治發展的觀察,我對自己「反中原化」的筆耕可帶來什麼改變,不但不樂觀而且簡直已不抱希望。我相信不論我再寫多少文章也無法改變香港從邊緣化的地位漸漸中原化。我的寫作在很大程度是為了自己,為了忠於自己的良知,為了抒發自己的感受,為了講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再在意社會有多少回響。我開着虛無的電車,無效又無奈,但我不會如那智障孩子般開心。
許多人都講人應該樂觀、積極,似乎只有樂觀的人才會積極。但寫作人的人生態度基本上是悲觀而積極:我們看到的現實無法使自己樂觀,但並不表示要消極。存在主義認為,人活着就要積極掌握悲劇的存在。在令人悲觀的現實中保持積極的作為,盡其在我,是我寫這本書的所有文章的心情。
書前的「卷前詩」用了汪精衞的《采桑子》:
「人生何苦催頭白,知也無涯,憂也無涯,且趁新晴看落霞。
春光釀出湖山美,纔見開花,又見飛花,潦草東風亦可嗟。」
我對這首詞有共鳴,是那句「知也無涯,憂也無涯」讓我頓生「人生何苦催頭白」之嘆。歲月蹉跎,真箇是「纔見開花,又見飛花」,轉瞬數十年,中國的政治文明有進步嗎?
《邊緣》的副題是「沒有季節的廢墟」,這名字改自四十多年前日本黑澤明的電影《沒有季節的小墟》。電影講一個智障的孩子,幻想自己是個電車司機,每天準時在貧民窟垃圾場邊風雨無阻地開着虛無的電車,心懷着對未來世界的美好希望。智障的人和清醒的人,到底哪一種人更幸福?正如問「蘇格拉底快樂還是豬快樂」一樣,答案不言而喻。我也在開着虛無的電車,可惜我非智障。
基於數十年對中國政治發展的觀察,我對自己「反中原化」的筆耕可帶來什麼改變,不但不樂觀而且簡直已不抱希望。我相信不論我再寫多少文章也無法改變香港從邊緣化的地位漸漸中原化。我的寫作在很大程度是為了自己,為了忠於自己的良知,為了抒發自己的感受,為了講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再在意社會有多少回響。我開着虛無的電車,無效又無奈,但我不會如那智障孩子般開心。
許多人都講人應該樂觀、積極,似乎只有樂觀的人才會積極。但寫作人的人生態度基本上是悲觀而積極:我們看到的現實無法使自己樂觀,但並不表示要消極。存在主義認為,人活着就要積極掌握悲劇的存在。在令人悲觀的現實中保持積極的作為,盡其在我,是我寫這本書的所有文章的心情。
書前的「卷前詩」用了汪精衞的《采桑子》:
「人生何苦催頭白,知也無涯,憂也無涯,且趁新晴看落霞。
春光釀出湖山美,纔見開花,又見飛花,潦草東風亦可嗟。」
我對這首詞有共鳴,是那句「知也無涯,憂也無涯」讓我頓生「人生何苦催頭白」之嘆。歲月蹉跎,真箇是「纔見開花,又見飛花」,轉瞬數十年,中國的政治文明有進步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