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日
周星馳的電影只要好笑,觀眾可以容忍一切的瑕疵——比如誇張過火與粗鄙納雜;而周的電影如果好笑之餘尚有豐富內涵——比如《國產凌凌漆》對大陸入骨的諷刺,以及兩集《西游記》的悲情與借古喻今,那就會成為影迷回味再三的精品。
那麼,當周星馳的電影不再好笑且內涵欠奉,又如何呢?
看完星爺「《功夫》之後、三年來唯一力作」《長江7號》,感覺與天氣一樣冷。不是完全沒有娛樂性、那段父子情亦非全不感人、那隻外星狗也頗趣怪、真正的主角——反串的童星徐嬌演出也很生動、主角心儀的那位小女同學也可愛得很、而穿旗袍的老師張雨綺也相當養眼,但是,這電影看完,真的沒有什麼餘韻可回味,很快就可以忘光光。
星仔已成星爺,他不再只求好笑,而且明顯拋棄「港味」,求變之心很強烈,但花了三年時間,推出這部主打「溫情」的《長江7號》,效果真的讓人感覺尷尬。
首先是,好笑的地方真的很少,不少「笑位」感覺老套、過氣——即使像外星狗打功夫痛擊真狗那一場,其實也沒半點驚喜,而徐嬌飛上天竟然是模仿《功夫》的場面。硬滑稽場面就更不用說了,像父子比賽打蟑螂、像胖子男同學打完徐嬌向暴發戶同學拿棒棒糖的慢動作、像體育老師不斷把褲頭拉高、像曹主任吃鼻屎,這種場面大概也只有電影看得少或品味獨特的人才會覺得好笑吧。
對周星馳的電影來說,不好笑、硬滑稽當然很傷(情況即如成龍的電影,正常的觀眾看到後期,會覺得年過半百的成龍還像隻猴子那樣跳來跳去、即不新鮮又不好看),但這可能還不是致命傷。致命的是,硬滑稽與不夠好笑之餘,劇情單薄、情理欠通、角色單調平板,欠缺可補救作品於萬一的內涵。
戲開始不久,工地老闆質問周,我的兒子也只是讀普通學校,你一個打散工的,憑什麼讓兒子讀貴族學校。周的解釋是,正因為自己失學,所以更要讓孩子受好一點的教育。但是,稍有一點社會常識的人都知道,以戲中周的那種處境,連買一雙鞋子給孩子都沒有能力,那種勢利的學校會收周的兒子入學、而周還交得出學費才有鬼。貧困父子的處境,在這電影中,就是這麼一廂情願地堆砌出來。細節與實感欠奉、「窮人原則」僅見於教條式的lip service,這段硬做出來的父子情,難怪要被批評是虛情假義了。
《長江7號》掛名編劇有好幾位,這真是人多壞事的好例子。星爺求變之心令人欽佩,但如果真要有所突破,還是找更有料的人合作吧,不要再一廂情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