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雜感 -
請你永遠記着我
2010年1月2日
【明報專訊】看《挪威的森林》影片,我其實搞不清楚它的敘事有沒有不完善。一邊看影像,一邊浮起原著的印象、主角渡邊的內心獨白,影像及文字兩者相輔相成。
這也是《挪威的森林》這類電影改編的尷尬吧。小說太著名,讀過的人太多,你很難把它當成全新的電影。看過小說的觀眾都會把兩者比較。電影大幅刪減情節、減少了主角的獨白,取材上有沒有不足?選角往往更難,小說人物具體由某人擔演,總對應不了讀者的預期,如直子及綠兩角,原著寫得如此鮮明,電影版怎能滿足小說迷的各自想像?!
邊忠於原著邊細節下工夫
對沒有看過小說的觀眾,電影《挪威的森林》能自圓其說麼?現在的版本的確比較曖昧。換了是其他人執導,或改編在電視放映,效果可完全不同。《挪》的編導陳英雄生於越南,在法國拍電影。他在90年代較活躍,在西方一度是藝術電影圈子一個響亮名字(香港的代表固然是王家衛),他的《三輪車伕》(1995)曾得威尼斯影展大獎。陳英雄的影片擅於捕捉生活細節、異國情調(他的越南身分),較不着重劇情。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讀來算淺白,但在陳英雄的改編下,變得像藝術影片般含蓄,也就不難理解了。
電影難逃與小說比較的命運,陳英雄準深明此道,所以他一方面忠於原著,對白與劇情都有根有據,再在細節下工夫。比如直子的離世,小說的處理很低調,電影卻來得很震撼,加上音效很有驚嚇氣氛,可見影像與文字的考慮不同。《挪威》小說很會寫景,重視自然環境及季節的變化;電影配合影音,在這方面變本加厲:渡邊中學的好友木月自殺,畫面接上小蜘蛛的特寫(叫人想起陳英雄的《青木瓜之味》)。渡邊與直子在樹下聊天,風很大,野草蕩漾,頭髮也被吹亂。直子逝世,渡邊隻身浪蕩,在岸邊露宿,面對大海呼天搶地;鏡頭一剪,他細小的身影與嶙峋巨石、拍岸的海浪形成對比(這段落更掩蓋了環境聲,只配上低迴音樂)。當然,論影片的四時變幻,還有悲劇發生的嚴冬時分。
攝影語言豐富畫面奪目
看過影片準記得這麼一幕:渡邊往京都探望直子,直子在深山的療養院居住,直子向渡邊坦白,說當年為何沒有跟木月發生關係。他們走到室外,在草堆上走來走去,攝影機一直跟着,直子不停說着,愈說愈激動,最後嚎啕大哭。在小說,這一幕在夜裏室內發生,比較靜態,在場還有直子的室友玲子;在電影,這一幕在室外,只有直子及渡邊兩人,畫面是一氣呵成的長鏡頭,風與草都非常動態,感情也澎湃得多。
《挪威的森林》的攝影語言豐富,李屏賓當然功不可沒。除了上面在草上來回的長鏡頭,還有渡邊第二次收到直子回信,直子說想見他,渡邊喜極跑上樓梯,鏡頭跟着他旋轉向上,畫面非常奪目。渡邊雖然是1968年的大學生,他並不熱中學生運動,影片開始不久有個鏡頭,渡邊在校園踱着,遇上示威人群,攝影機一直拍着他,直至沒入人群。他孑然一身,與其他同學的距離以鏡頭說明。《挪威的森林》無論小說或電影,都是非一般的「60年代」回憶。
還有渡邊在唱片店打工發生小意外,玻璃割傷手掌,慢鏡頭從他身上移開,看見店內各人目瞪口呆的反應、老闆焦急拿着毛巾走來的趣怪情景。李屏賓不經意的動鏡,令靜止的場面變得不平凡,深印象的例子也包括:渡邊跟學長永澤外出泡妞,在顏色俗豔的賓館,不知名的女孩倒睡牀上,鏡頭慢慢橫移,從鏡子看見渡邊的反應,他呆呆的坐在牀沿。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帶來更大的虛無,活着到底為了什麼?
小說無力感過渡到電影
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本來就充滿無力感。這氛圍也過渡到電影裏去,不同人的生活態度及際遇即使千差萬別,但凡事皆像命中注定,娓娓道來十分淒然。渡邊的同房「突擊隊」是個有潔癖的電車男,是旁人嘲笑的對象,有天他無疾而終的退學了;學長永澤很會講話,風流成性,專讀經典書,曾令渡邊好生羨慕,但永澤到頭來卻乖乖向外務省考試就範,並把女友初美棄之不顧。
渡邊自己呢?他對學運沒興趣,沉醉在小說(《大亨小傳》、《麥田捕手》)、音樂(爵士、Beatles)及電影(《畢業生》)的世界,有不同的性伴侶,感情在兩個女孩之間團團轉,但他一直被死亡的陰影纏擾:中學亡友木月自尋短見,永澤的女友初美,綠臥牀的父親,以至直子。直子曾經令他茶飯不思,她的離去也教他傷痛欲絕,但這又如何呢?
在小說中,渡邊以內心獨白對逝去的木月說,他還是選擇留下來。然而留下來的結果是,隨時間荏苒,對故人記憶、思念漸漸退卻。到渡邊30多歲的時候(小說的敘事當下),他甚至已記不起直子的容貌(直子曾央求他「不要忘記我」)。這雖令他內疚自責(或自傷自憐),但他說這也是現實。有一天,你我他也會是被遺忘的故人——這何嘗不是我們的悲哀?
村上《挪威》的卷首語不都說明了!——「獻給許多的紀念日。」很多年前開始,我已經不再相信「永遠懷念你」這句便宜的話。
文 家明
皮亞 - 詩意的森林
欲望的身體
2010年1月2日
【明報專訊】無論是改編什麼名著,大概都會聽到有人說﹕電影不及原著小說!改編《挪威的森林》遇上的問題,可能比改編任何名著都要多。因為自詡為村上的專家太多,喜歡村上小說的人太多,相比之下,導演陳英雄的名字,好像太渺小了……
村上春樹小說部部熱賣,影響深遠,不少電影、小說扮村上腔,不少知青、藝青時不時以村上小說人物性格、談吐上身,在下雨的午後沉默獨處,想一想曾經愛過的人。但改編村上小說的電影偏偏不多,不是一些評論以為很多人不敢拍,敢拍的導演大有人在,若果從編劇或導演角度去看,大概都會得出一個近似的答案﹕
村上小說不好拍,因為電影感不足。假如村上春樹沒有成為大文豪,他拿着《挪威的森林》當劇本到電影公司推銷,相信也要碰一鼻子灰,因為小說情節沒有商業電影必要的元素。但村上春樹的寫作方式,在文學界就能夠自成一家,愈嗒愈有味。
改編版權費百萬美元起跳
沒幾多人願意改編村上小說的「實際」原因,是版權費太貴。曾經有香港導演告訴我,多年前已經想拍《挪威的森林》,於是派人向日本有關方面查詢,得到的回覆是單是版權費便要100萬美元。這筆費用,自然令不少有心人卻步。
今次電影由越南裔導演陳英雄來拍,他既不是來自華文世界,也不是日籍本土導演,他對村上小說的認識有多深,相信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看過電影《挪威的森林》之後,我感覺到,電影版本一點也不遜色,村上春樹也未必想像到,小說世界可以如此詩意地呈現,相較起陳英雄曾經執導的《三輪車伕》、《青木瓜之味》和《戀之初夏》,今次他確實拍出代表作。
炮製高層次詩意內心世界
陳英雄的觸覺很細膩,在《挪威的森林》就捕捉得特別透徹,主角的眼神、表情、動作和身體語言,在大銀幕前特寫呈現,無論是獨站的虛空、男女相遇時的心如鹿撞,還是在無意中有意的挑逗,看得小心的觀眾自會對鏡頭的擺動、分鏡心神領會,暗暗對導演的細眉細眼會心微笑,然後問﹕誰說內心世界不能拍出來?
電影中出現太多人物特寫鏡頭,整體感覺會不平衡,這是從過去觀影得來的經驗。但《挪威的森林》每個人物特寫鏡頭都好看,嫌的,只是部分年輕演員表情較單調,浪費了別人的苦心。陳英雄拍出了青春、無力與混沌,建構出看似豁然開朗,其實苦無出路的困惑世界。陳英雄電影的青春,是眉來眼去之間混合着害羞與熱情,男與女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談一直談,每逢鏡頭特寫男女一起,男方的頭與女方的頭總會構成特殊的角度,細心再看,既表達出親密距離,亦透視出無形阻隔。青春男女欲望澎湃,身體髮膚舉手投足都蠢蠢欲動——《挪威的森林》處理絮絮不休的內心世界,達到了很高層次的詩意。
沒錯,詩意是電影《挪威的森林》予人最濃厚的印象。陳英雄以大自然景色呼應主角內心世界,以不同的自然景觀,詩意地、和諧地加強表達人物的內心效果,灰濛的雨天、茂綠的森林、陰冷的草原、欲望的泳池、狂放的巨浪、鋒利的奇岩,人物置身在不同場景,交織成不同層次的思緒。我在想,就算再多用數十個優美形容詞,也無法一一說明電影中處處有機的場景設計與意境,迸發出媲美小說世界的想像空間,我認為影片炮製出一場像欣賞藝術畫一樣的視覺盛宴。
陳英雄處理幾場演員內心戲的長鏡頭,節奏非常準確,而且效果出色。特別是演女主角「直子」的菊池凜子,多場一鏡直落的對白戲,情緒在短時間內幾番轉變,演技出色。另外,女孩子「阿綠」與男主角「渡邊」坐在家陽台門前對話的分鏡,感覺清新觸覺銳利,一顰一笑都相當搶眼。攝影師李屏賓就像是視覺魔術師,今次大量運用了光與暗的對比,無論是晴天陰天,背光面光,由室內到室外,畫面層次肌理與質感都令人有出神入化之感,看似自然而然,實質精雕細琢,計算精準。
比較令人失望的,還是故事。渡邊與直子的感情戲,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欠缺的很明顯是建立二人感情的過程。渡邊還未找到與直子一起的歡愉,直子很快便成了令渡邊揮之不去的負擔。沉重的戲,總叫人無言以對。而且描寫1967年的時代背景着墨不多,令片中多段尋找與失落的青春關係欠缺了依傍。
反而處理阿綠與渡邊的感情關係,就活潑靈巧,阿綠獨特性格與渡邊的沉實被動相映成趣,二人經常徘徊冷靜與熱情之間,欲拒還迎,關係好玩又性感。渡邊最後失去了直子,才發現自己不能再失去阿綠,要求與阿綠從頭開始,這段戲就很叫人刻骨銘心。
最詩意最有層次村上電影
當不少人在意《挪威的森林》有沒有拍出村上春樹的內心時,我更在意《挪威的森林》究竟有沒有拍出屬於陳英雄電影的味道。電影終歸就是電影,要尋找屬於電影的影像世界,不是複製文字世界。日本導演山川直人拍《遇見100%的女孩》和《麵包店襲擊》短片手法前衛,不拘一格;日本導演大森一樹拍《聽風的歌》就迷失方向,找不到立足點;日本大導市川準拍《東尼瀧谷》被喻為是早前最好的改編村上春樹小說電影;越南導演陳英雄拍《挪威的森林》,我認為是最富詩意、最有層次質感、最能掌握內心世界的改編村上春樹小說電影。
文
皮亞
《挪威的森林》 IIB
【明報專訊】朗天
2.5★
沒有東京街景、沒有直身長裙直子、沒有了鈴子整個故事的《挪威的森林》,看陳英雄真的拍得十分辛苦。已不是相應與否的問題了,而是,當你看見他直拍渡邊失去直子時海邊的「傷痛」,當你完全感受不到渡邊為何愛上阿綠時,你會明白,岩井俊二在《情書》的取其神髓,反而助他跨過改編的百丈高欄。
鄭政恆
2★
文學改編電影又一失敗例子。有好演員菊池凜子,李屏賓攝影水準超班,Jonny
Greenwood的音樂也是上乘,導演陳英雄一手好牌,卻未能整合。原著表達利落,電影卻凝滯拖沓:有情節,無故事;有角色,無人物,除直子和渡邊外,所有配角扁平得可憐。
潘泝
2★
村上春樹原著的情色遏抑版,電影改篇注定沒有好結果,但唔睇又唔安樂,青春是沒有半點多餘脂肪的胸口與眼皮下的跳動,刻意求工的陳英雄、李屏賓與美指更顯得整件事情的矯揉造作,以俊男美女為主要考慮的選角失策,牽動人心的菊地凜子外形偏偏又最不討好,經典最後回歸Beatles的《Norwegian
Wood》。
- Jan 02 Sun 2011 11:58
有關電影《挪威的森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