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11 月 3 日
信報
近日宵夜清晨,頗有涼意,乃思淮杞陳皮燉水鴨,溫補元氣,惟近年街市已無生鴨賣,用雪藏鴨風味盡失,於是作罷,待苦寒時節,再燉羊肉補償。舊時秋涼之際,蛇舖有紅紙招貼,謂「秋風起,三蛇肥」,提醒食客進補,自從沙士疫症之後,生蛇已少人問津。如今山窮水盡,野生動植物絕種,不忍採食,養殖者又多用藥物激素、化學飼料,真有無肉可食之嘆。野生動物豐富而日常營養不足的歲月,蛇、龜、鱉、水鴨、鷓鴣等,都可買來燉食,本土養殖的鵪鶉、白鴿、生魚、鯉魚等都可安心食用。無暇燉肉進補者,都樂於服食國產補藥,西洋東洋補品也流行,有保衛爾牛肉茶、艾羅補腦汁、司各脫魚肝油、施務露金雞鐵樹酒、日本養命酒等,當年得力素葡萄糖也被視為補藥,體力虛耗之後飲一杯,可以恢復精神,故名「得力」。幼年體弱,血虛暈眩之際,要飲葡萄糖。六歲患哮喘,服食特效西藥孟達哥,定時燉乳鴿滋養氣血。
性命雙修
《道德經.十三章》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懂事之後,知人身脆弱,體魄不健,萬事皆休,於是凡遇老人講述養生之道,必洗耳恭聽,坐言起行,飲食有度,練功靜養,終於人力勝天,轉弱為強。飲食之道,在於少食多餐,飢不可亂食,飽不過七分,避煎炸厚味之物,宜果菜粗糙雜糧,多飲清水。午飯晚飯之後,飲清茶消滯,稍事摩腹漫步,再小睡片刻。居處簡靜,不可當風坐臥,所謂「避風如避箭」。至於運動,亦如少食多餐,勿過勞逞強,以小勞而微微汗出為佳,清早、午後、傍晚各操練片刻,日常事能自做則自做,不可放逸。求學亦不須過猛過速,免傷腦力,要細水長流,日久見功。至於謀事,要行止有度,強求無益。唐醫家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有言,善攝生者,「須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其。
中學期間,與友人學練瑜伽及道家仙術,養成刮舌面、洗肛門、冷水浴等衛生方法。刷牙順便刮淨舌面,可免口臭;洗澡時以花灑從下沖洗肛門,頗可預防痔瘡;排洩之前以腹式呼吸鼓動肚腸,可盡去污穢,減少腸患;冷熱水交替沐浴,可操練血管,防止傷風。凡此都是攝生延命之術。道家主張身心合一,性命雙修,衛生攝養之道是「外藥」,養的是身命,命有終結,有順逆,就要修養心性來對治,謂之「內藥」,所謂「內藥了性,外藥了命」。外藥養生,不外乎照顧一身周流不居之氣,令氣血體液順暢流行與排洩。蒲處貫《保生要錄》云:「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故水流則清,滯者濁。養生之人,欲血脈常行,如水之流。」按摩導引之術,可令血氣暢流;咬牙踮立而排尿,可免遺滴;房事持久而洩精盡,可免前列腺病。養心之法,與養生不同,以居中不偏、心神不動為旨,以靜坐等法,觀照世事與己身皆空無實體,居於無何有之鄉,復以慈愛普濟天下。如是奉道十數年,略有小成。至今戒律鬆懈,但早餐依然堅持素食,片肉不沾,不以殺生開始一日。
送己之死
所謂「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空。」修煉歸修煉,平安度日尚可,一旦面對生關死劫,無常之事,即感功夫不足。年前遊學歸港,遭逢劫難,幾至家散人亡。期間投告無門,惶恐終日,大事不消提,小事猶可記。領悟的兩件小事,一曰隨順,二曰逆行。皮鞋鞋帶經常磨損,要在補鞋檔購買,一日醒覺鞋帶不宜緊綁,鬆綁即可免磨損扯斷。又漱口杯經常積水發霉,要常洗刷,後來發覺只須將漱口杯倒轉放置鐵架上,即可乾爽無霉。隨順是不固執,無緣即放下,不再強求;逆行則是道心堅定,命運倒懸而不改其志。道心堅定,可看破世事,窮通不二,順逆一如,做到《中庸》說的「至誠如神」。此後數年,慷慨布施,時刻準備兩腳長伸,空手而去。
《孟子》有「養生送死」之說,本是生前奉養父母,死後服喪盡孝,所謂生養死葬之道,但我則將之引申為養己之生,送己之死。偈云:「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某日極其困苦,妻子無緣無故問我假如明日身死,命餘一日,該作何事。此話聽來,如五雷轟頂,我竟然不假思量,無心答應:「萬緣放下,閉門息遊,安坐蒲團,靜待命終。」經她一問,才認得本來面目,覺察舊日功利之思,正邪之辨,都是浮光掠影,自尋煩惱,如六祖《壇經》所言:「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嗣後息交絕遊,不再攀緣,官衙俗務,亦視為稻粱之謀,求食不求功。每日靜坐持誦,束書不觀。
道家三寶
《道德經.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寶, 持而寶之: 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儉嗇與不爭,為道家三寶。慈愛是敦睦人倫,長養萬物,並以此去除我執,與佛家之菩提心相通。儒家之參贊天地,保合太和,亦是廣而大之,以天地為養生之所。毀劫天地而養我一身,不單違背仁義,自己也無處容身。《抱朴子.微旨篇》曰:「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
嗇是以自己的需要來消耗物資(take for need),而不是以貪欲來佔用物資(take for greed),用最低限度的消耗來滿足需要,避免心神外馳,為物所累。嗇是道家養心要旨,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五十九章)人的欲望,驅使人去實踐自由,但無節制的欲望,瘋狂的消費,會扼殺人的自由,成為物欲的奴隸。凡人能量泰半消耗在妄想上,妄念多,貪求多,奔競不止,迷失本真。充實的心靈,由減低消費、克制欲望開始,時而在有欲與無欲之間,互相觀照,此之謂「入德之門」。
超凡入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