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驄 - 從雷鋒到寅次郎
2006 年 1 月 7 日
信報
寅次郎式的哀愁是:滿以為回家可以得到歇息,卻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行囊。
Vic: 如果你不明白寅次郎式的哀愁,祝福你,你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人. 如果你對寅次郎式的哀愁心有戚戚焉,請你保重.
----------------------------
都是中央電視台幹的好事,2002年把山田洋次的《男人之苦》系列一口氣在電視連播,沒有比電視這媒介更能讓寅次郎這個人物進入尋常百姓家,製造了一批大陸「寅迷」外,還催生了網上首個「寅次郎社區」,社區人口幾年間已累積至三千多人,說多不多,但如果從come out的角度看,要大陸的大男人從「衣櫃」中走出來承認自己心中也有個小寅次郎,那就真要好好解讀一下。討論區經常出現的一句是:「還以為自己有什麼毛病,原來還有這麼多人愛上了阿寅!」
細看貼文,三萬多貼了,內容還相當「感人」。有網友老遠飛到電影拍攝地柴又,把拍回來的照片與同志分享;有電影主題曲片段下載,附歌詞分析;還有一貼「最愛是誰」,討論阿寅的理想對象應該是1970年的栗原小卷,72年的吉永小百合,81年的松板慶子,還是95年再度出現的淺丘○璃子?有網友更引述「可靠消息」,說北韓的金正日也是個瘋狂的寅迷,尤其喜歡風塵女歌手莉莉的那幾集,選的當然是淺丘○璃子云云。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貼「本站網友資料統計」,各人自報家門後,發現除了「男人四十」一族外,還有為數不少散布全國的大學小男生。這究竟說明了什麼?從雷鋒到寅次郎,是一滑到底,還是終於要面對現實?
離家流浪再回家
山田洋次自從1969年拍攝了第一集《男人真命苦》以來,松竹映畫一共製作了四十八集的「男人之苦」系列電影,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續集電影」,這對寅次郎(Tora-San)這男性符號的構成當然有一定的幫助,但更重要的應該還是那個在每集均重複出現的母題:離家流浪○感情遇到挫折○回家○因性格上某種的缺陷造成溝通障礙或衝突○離家再流浪。有人認為「男人之苦」系列每集的故事千篇一律,不值一看,其實真正讓寅迷會心的正是男人不斷重複的「故事」:在尋找精神家園的途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問題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形式就是內容,山田洋次無疑是有他的一套「寅觀」,推而廣之,或可視之為他的「人觀」。
流浪推銷員
「用眼淚寫悲劇容易,用笑聲寫悲劇則難了!」山田洋次說的,詹瑞文大概也很有共鳴,於是我們有了《男人之虎》,看來詹瑞文也有意把它作為長壽劇一直演下去。寅次郎的職業用日文直譯是「流浪推銷員」,簡單點說就是小販;《男人之虎》的主角馮人望卻是真正的推銷員,推銷的更是豐胸產品。
男性而為推銷員以販賣為生,其悲劇形象可直溯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幾個典型的男人戲在人物構思上如此相同,不全是巧合。結構上,《男人之虎》的故事也有類似「失蹤」○「尋找」○「重新認同」的母題,潘惠森的《男人之虎》小說版則多了一個「回家」的結局。看來,思考男性問題似乎都離不開這個範式,山田洋次只是其中一個較悲觀的詮釋者,寅次郎式的哀愁是:滿以為回家可以得到歇息,卻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行囊。
曾經在香港文化界相當活躍的日本傳媒人羽仁未央曾對筆者說,飾演寅次郎的渥美清一度有意來港拍攝97年那一集的「男人之苦」,還打算在深水步擺地攤,可惜渥美清在96年病逝,真的回家去了,與香港男人始終緣慳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