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和一位外語學院的院長聊天,說到中國的外語教學有許多問題,外語專業的課程設計問題最大,歸根到底,癥結是「只學外語,不學文化。」他聽了大表贊同,說課程規劃一定得改,要多上文化課。他們學校是中國最有名的外國語大學,當年聲名赫赫,一塊牌子響噹噹的,金字招牌打出去,人人欽羨。文科資優的應屆畢業中學生,不去北大,不去清華,擠破頭想鑽進外語大學,尤其是英語專業,以為可以徹頭徹尾訓練語文,學會外國話,走遍天下都不怕。曾幾何時,世界變了,全球化時代來臨,訓練出來的學生,聽說讀寫都沒問題,正是振翅翱翔的好機會,可以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大展長才。沒想到事與願違,英語專業訓練出來的學生,前途庸庸碌碌,卡在中下層職位,成了英語技術工人。當教授學識不夠,無法教英美文學,更因為沒有打好中國文學的底子,也不能教比較文學;當翻譯筆下功夫有限,無法翻譯莎士比亞、沃茲沃斯不用說了,連翻譯狄更斯、毛姆也難以勝任。好像只訓練出一批懂英文的文書寫手,以及從事外交與外貿的通事與買辦,知道一些國際大事與時事概況,瞭解商業文書往來的基本聯絡。可是真叫他們擔當重任,參加聯合國代表團或駐外使節團,在國際舞台上運籌帷幄,又欠缺文化修養與優雅的風度;真要他們簽訂重大商業項目,又昧於國際法與商事法的專業知識,完成不了任務。院長歎了口氣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樂也,可是看著英才變成庸才,真是教書苦差,誤人子弟了。

由此談起了中國大陸的外語專業,在五十年代學習蘇聯經驗,設計當初,就沒想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沒想過開啟學生的文化視野,沒想過理解外國的語文與文化傳統可以提供多元活潑的思維方式,只想著訓練一批懂得外語技術的人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螺絲釘,作為捍衛偉大祖國的外語戰士,為外交部提供外語技工,或是在政府其他對外戰線上補給外語彈藥。把外國語文教育,當成革命戰鬥的後備訓練,根本不想瞭解英美文化傳統有其源遠流長的豐富內涵,更不考慮英語文學的優美,也不思考學習外語就是打開了一扇知識的窗子,可以看到一片新發現的藍天。
讀英語,卻不強調文學;學語言,卻不鼓勵文化的認識。這種大學教育,不僅是急功近利,簡直是殺雞取卵,甚至是飲鴆止渴。英語系畢業了,沒讀過荷馬史詩,沒讀過《聖經》,沒讀過但丁,沒讀過莎士比亞、彌爾頓,沒讀過沃茲沃斯、雪萊、濟慈,沒讀過奧斯丁、狄更斯,這算上過英語系嗎?你聽說過中文系的畢業生,沒讀過《詩經》、《楚辭》,沒讀過陶淵明、謝靈運,沒讀過李白、杜甫、李商隱,沒讀過歐陽修、蘇東坡、辛棄疾,沒讀過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曹雪芹嗎?正說得激昂慷慨,突然心頭一咯,想起了一件事,住嘴不說了。朋友看我臉色一變,突然沉寂不語,忙問怎麼了,沒事吧?

這下輪到我歎氣了。幾年前我招聘一個研究助理,需要中國古典文學的背景,因此在招聘廣告上標明需要中文系畢業,有碩士學歷優先。面試到一位中文系畢業的碩士,問他選過古典文學的課程嗎?答曰,選過。選過哪幾門呢?只選過一門。選過哪一門?中國古典小說。原來只讀過《水滸》與《三國演義》,其他的古典著作都付之闕如。不要說《詩經》、《楚辭》了,唐詩、宋詞都沒讀過。問他是中文系畢業的嗎?怎麼古典文學都沒選讀過呢?答曰,本科與碩士有三種課程安排,古典文獻、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他學的是現當代文學,因此,不必學古典文學。有過這次經驗,我才茅塞頓開,知道現在的中文系可以不學古典,可以不必知道文學傳統,可以只讀讀當代的暢銷小說,就有碩士學位等著領取。

相互慨歎之後,院長說,也許我們該做點事,讓外語專業讀點外國文學,中文專業讀點中國文學。想來還合理,同學與家長不至於上街示威遊行,反對這樣的課程改革吧?

[文.鄭培凱 學者.詩人 近作有《樹倒猢猻散之後》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ct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